台湾回归推广繁体字恰逢其时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回归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人都不能怀疑台湾回归和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决心和信心!
台湾回归在即,近年来,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台湾回归后,两岸探亲、旅游及经贸文化交流必然会井喷式爆发,各个层面和所有的领域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将更加紧密,在此情况下,未雨绸缪,推广繁体字,与简化字并行,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又恰逢其时!
台湾地区现有人口总数为2330万人,香港为745万人,澳门为68.9万人,还有与之相关联的海外侨胞、华人华侨、台湾侨胞散布在世界各地,全球约有三千多万人在使用繁体字,但大陆14亿人口对繁体字还不是很熟悉,让14亿人了解繁体字,认识繁体字和使用繁体字,对了解港、澳、台历史背景和文化,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好地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繁体字是小篆演变隶书后产生的汉字,或是说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所代替的原来笔划较多的汉字。繁体字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直到二十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通用的标准字。
由于繁体字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的构成都含有一定的逻辑或道理,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出来,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很容易找到字形和含义的内在联系,很容易记住,这是我们祖先发明汉字的良苦用心,非常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学习和使用。
而简化汉字把一些原本有含义的繁体字减少了笔画,字形和字义没有了任何内在逻辑,所以记忆其字形和字义只能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因此,很多人认为简化字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繁体字。
所以不仅在中国,在中国四周的国家中,繁体字仍旧有十分普遍的影响力,近年来,不少学者、政协委员呼吁恢复一些原先有象形含义的繁体字。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
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国家推广简化汉字时,某些简化字设计过于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如今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不算困难,所以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经逐渐不存在了。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台湾依然使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很大压力。
目前,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主要是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日本、韩国等地。
繁体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目前,台湾地区汉字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
香港地区则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台湾和香港虽然都使用繁体字,但由于两地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方言环境的不同,而且标准也不完全一样,他们所使用的繁体字书写也有着很多地方不一样。
我国建国初期也一直使用繁体字,但繁体字书写较为复杂,不易于教学和普及,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有几亿不识字的农民和工人,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为了让广大百姓更多认识和书写汉字,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开始全面实施简化汉字。
当今流行的简化字(简体字)基本以此为基础,国家认可的简化字共有2235个。简体字的推广,提高了民众文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方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艺术和商业活动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一定的应用,在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
小学生因认知能力有限,不宜学习繁体字,所以,从中学生开始,建议国家筛选出1000个左右的常用繁体字,编印教材,作为初、高中和大学的选修课。
在社区、街道、工厂、市场经营主体中提倡学习和使用繁体字,在广大社会中营造学习和使用繁体字的良好氛围,台湾回归的社会氛围将日渐浓厚。
城区部分道路门牌、指引、机场和重要建筑,实行简繁两种字体,就像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导引标示牌实行中文、韩、日文一样,便于识别。
在电脑和手机配置中设置繁简两种字体供用户选择。简体文字与繁体字互为切换模式,目前技术已完全成熟。
通过民间商、协会等渠道,在两岸”三通“的基础上,呼吁在台湾地区提倡使用简体字。
国家制定使用繁体字的规范、领域和场景,在比较长的时间,至少十年内推行繁体字和简体字并行使用。
推广繁体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更好地营造台湾回归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全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支持祖国统一大业的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凝聚力将空前高涨,同时也给势力以舆论上的巨大压力。